專家解讀《決定》出臺經濟社會背景 核心是解決政府濫用權力問題□法制日報記者 周芬棉 今日,國家發(fā)改委經濟體制和管理研究所副所長銀溫泉在京向記者表示,十八屆三中全會之所以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《決定》,原因在于我國經濟社會發(fā)展面臨重大轉折,而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在于政府主導發(fā)展、權力濫用。為此改革的核心在于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,規(guī)范權力。 銀溫泉說,就經濟方面來說,我國目前存在資源和環(huán)境的矛盾。中國經濟30來年的增長是粗放型的高投入、高消耗、高污染、低效率的“三高一低”增長模式,資源消耗很大。2010年,我國GDP占世界9.3%,但消耗的水泥、鐵礦石幾乎是全球消耗量的一半甚至一半以上,鉛、鋅、鋁、銅等有色金屬消耗也在40%左右。 另一個就是環(huán)境問題,中國許多城市出現嚴重霧霾,80%的江河湖泊斷流,三分之二的草原沙化,土地沙漠化的速度每年達到3400多平方公里。飲用水的安全,不管是在城市還是在農村,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。 在銀溫泉看來,在醫(yī)療、教育、就業(yè)、收入分配這些領域,存在明顯的社會不公。教育不公不僅僅是教育資源分配不公,還有規(guī)則的不公,比如北京跟外地,同樣的分,在北京能上到好大學,在外地就未必如此。 銀溫泉說,從根本上講,導致這些問題癥結還政府,是政府主導發(fā)展、權力濫用的結果。為此,把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處理好是《決定》的核心。中國經濟過去長時間高速發(fā)展,主要原因歸結為政府主導的結果。政府主導經濟帶來了發(fā)展,也帶來問題。為了追求GDP增長往往是不計成本的。這種不計成本、不計經濟社會的結果,就是不可持續(xù)的。 從權力濫用來講,實際上就是不公平,正是因為這種不計代價,導致資源占有的不公,出現暴富階層,造成結果的不公。這種大的背景促使《決定》出臺,并且把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作為改革的核心。 改革涉及方方面面,都圍繞這一核心。比如,資源方面,要理順這種價格的形成機制,就是讓市場的供求來決定價格,長期的煤、電、油包括水都是政府來決定的,人為的低價造成過度的消耗。為此要把環(huán)境的保護、治理和補償提到更加重要的高度。 銀溫泉稱,從現在開始要探索建立有利于促進綠色低碳循環(huán)發(fā)展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,這個工作比較難,但是現在一些地方在嘗試著做,這樣就可以把這種反映生態(tài)文明建設水平和環(huán)保成效的一些指標納入到地方政府的績效考核中去。另外一個就是建立針對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損害的責任終身追究制,招商引資來的項目把環(huán)境破壞了,不可修復了,這個干部不管走到哪個地方,都要終身追究責任。 本報北京12月11日訊
正凱編輯:ChenYun
|